文明对话:交融与共存的模式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尊敬的张广智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能在开幕式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全球对话和共享未来”,我感觉到非常的荣幸。
我们论坛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自我定位,就站在天地之中、华夏文明的基础,面对世界文明进行对话。因此“对话”成为我们的主题,一直是我们需要探索的目标。对话的困难度越大,我们感觉到越紧迫,同时我们也认为,我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了解、对世界的了解都加深了,这是一个在有些时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应该以容忍的态度,面对我们对话的伙伴和各种类型的伙伴。容忍的目的是一种自我的克制,也是一种自我的认识。我们希望通过对对方的尊敬来进行对话,所以我们不是以敌对的态度、一种抗衡的态度来进行对话。我们所提倡的是一种对话的对话,而不是一种抗衡的对话,而不是一种以对话为策略的对话。而对话的本身就有它的内在的价值。因为从比较宽广的人文精神来考察对话是人的自知之明必须通过的一种精神的磨练和实践。培养我们的容忍,尊重对方,在这个基础上面希望能够找到互相交流,互相参照的伙伴,找到互相学习的对象。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差异性,目的不是和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和而不同,是在不同的基础上进行和平的认识、和平的理解。
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宽广的人文论域,我们所提倡的全球对话,当然包括文明对话,但是是把人摆在天地万化之中来讨论,因此对自然、对天道也要有对话。人类自己作为一个种姓是否能够存活,也与对话有关,也就是必须是开放的,必须是沟通的,必须是以他者为重。而以他者的尊重作为自我谦虚,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承诺。
对话因此是一种要求,是一种邀请,是一种真诚的要想达到更宽广的目的,从人文精神的意思来讲,是一种天人合一,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达到整个人类社会能够互相的学习、共建。从这个基础上来进行长期的、有策略、有方法、有步骤的一种的人文的沟通。我们虽然每一次嵩山论坛都在讨论对话,可是我们越来越觉得这个课题更迫切,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讨论了。因此我们不厌其烦的还要再提出对话,还是要提出通过对话达到一种和平的、共同在和平的语境中进行对于自然、对于天道所应有的责任感,所应有的一种信赖。因此它的基础是诚信,是谦虚。那么这种诚信和谦虚也就是一种能够对自己的主体性,自己文化的主体性,一种真正的信任,认为它是一个开放的、是一个多元的、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中一直在变动不居的。
我们通过对话,这作为一个行为,成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谢谢。